远子的评价

这本书远子应该没吃过,不过她确实谈过这本书的作者——屠格涅夫。她似乎说《初恋》的味道是柠檬般一样吧?记不清楚了。不过这本书可不是柠檬般的味道,如果从我的角度看,前半本书是甜甜的糖果味,不管是对初识两人的感情还是对周遭的环境描写都是如此,但后半段则像是用巨量的阿斯巴甜破坏了神经,让全身发痛,难以忍受,大概是这样吧。

小说内容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也不是很长,大概两周时间吧。

故事是以回忆开始的,讲的是五十一岁的萨宁在一堆信中发现了石榴石十字架。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今天、此时此刻发现了他,但这勾起了他三十年前的回忆。

第一天的下午,德米特里・萨宁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家糖果店救了埃米利的命,被一家人挽留。他在救埃米利的时候注意到了杰玛(Gem),不过后来得知她是克吕贝尔的未婚妻,有些怅惘。晚上到了糖果店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聊天、唱歌等等,在温馨的氛围中误了去柏林的马车。没办法,只好在法兰克福多待几天。

第二天,埃米利和克吕贝尔来到萨宁下榻的白天鹅酒店拜访,克吕贝尔衣冠楚楚,并相约一家人明天到索登旅游。这段时光,还是温馨的日常。萨宁还帮忙在糖果店招待顾客,尽管收错了钱。

看样子,他愿意一辈子都站在这柜台后边卖糖果和杏仁酪。那个可爱的人儿从里屋用友好而嘲弄的眼神瞧着他,而夏日的骄阳则穿过窗前浓密的栗树叶子照射进来,使屋里充满了黄中透绿的中午阳光、中午浓荫,心里感到甜蜜慵懒,无忧无虑,感到青春的美妙,那刚刚开始的青春的美妙。

再次读下来,发现可能留了一句伏笔吧,我很佩服作者是怎么用笔墨写下大量不重复的日常对话的。杰玛讲了她读过的一本关于霍夫曼的小说,讲的是年轻人和喜欢的少女失之交臂的故事。作者肯定不会在这里凑字数。这样的相会和这样的分手确实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最后,再消磨了一段时间后,萨宁在晚上回到了酒店。

第三天,是全家人到索登旅游的时间。克吕贝尔先生到处颐指气使,觉得河流太直、觉得鸟儿的唱腔不够婉转多样。讲的笑话也没有让大家觉得好笑。午饭时间,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情节。克吕贝尔建议到四面有遮拦的小亭子里吃午餐,但杰玛要在露天的餐桌中吃饭。克吕贝尔妥协了,不过在午饭时,杰玛被邻桌的军官骚扰,并被拿走了手中的玫瑰花。

克吕贝尔怒斥军官,并决定立即离开。萨宁却挺身而出,和军官硬刚,并把玫瑰花拿了回来,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回去的途中,克吕贝尔不停地发表着议论,大家没有赞同他,也没有反驳他。

第四天,军官来求见,要求萨宁道歉,否则要决斗。萨宁接受了决斗,并请潘塔莱奥内作为证人。晚上萨宁还是来到了糖果店,一些日常,不再赘述。

让我觉得很无厘头的地方是,萨宁在接受了和少尉的决斗后,想起了他精神失常的姨妈唱的一首歌

少尉,少尉!
我的宝贝儿!
快些过来呀,
跟我跳一会儿!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觉得这首歌很搞笑,尤其是出现在这样的情境里。

萨宁在回酒店的路上,听到杰玛在叫他,并给他了那朵他夺回来的玫瑰。刚才还万籁俱寂、晴空万里的天空,刮来了一阵风,刮跑了萨宁的帽子,随后又是万籁俱寂。是啊,感情来的匆匆、去也匆匆,就像是一阵狂风。

第五天是决斗的日子,在哈瑙,萨宁和封・登霍夫决斗,第一枪他们都没打中,不过后面两个人都放弃了,而且军官承认了自己前天的错误。虽然两个人算是平手吧,但潘塔莱奥内像凯旋一般,把萨宁刻画的像英雄一样。在萨宁到了酒店后,遇到了蒙面的杰玛,她已经知道情况了,是埃米利告诉她的。

萨宁熟睡了一段时间后,来诺雷太太来酒店找到萨宁,说杰玛要退婚,希望萨宁劝劝她。萨宁也按照来诺雷太太的想法劝说了杰玛,不过杰玛和妈妈说,希望明天再给出答复。

太阳低低地垂着——已是下午六点多了,在灌满来诺雷太太小小花园的斜晖里已经是殷红多于金黄了。偶尔可以隐隐约约地听到树叶好像不慌不忙地在窃窃私语,一些迟归的蜜蜂从一朵花飞到邻近令一朵花上发出断断续续的嗡嗡声,还有一只斑鸠在什么地方单调而不倦地咕咕叫着。

萨宁回到旅馆,意识到自己疯狂的爱着杰玛,给她写了一封信,托埃米利把信给了杰玛。杰玛很快给了回信,叫萨宁明天一整天不要在家中露面。萨宁和埃米利约好明天到法兰克福的郊区散步。

现在他什么也不考虑,什么也不盘算,毫不瞻前顾后了;他摆脱了过去的一切,一往直前;他从自己孤单的独身生活的忧郁的岸边一头扎进那欢快的浪花翻滚的强大激流里——他什么都不在乎,他不想知道这激流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去,也不怕这激流是否会使他撞到岩石上粉身碎骨。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他昨天怎么没有像今天这样?他觉得他“亘古以来”就在爱着杰玛——正像今天爱她一样爱着。

是啊,在自己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一直爱着她,但是感情的发端并没有距离多远。

第六天,萨宁和埃米利到豪森散步,他们遇到了封・登霍夫和封・里赫特,吃惊和意外。晚上,萨宁看到了杰玛的字条,约明天七点在法兰克福市郊的公园见面。

这颗心跳得多么轻盈,就像落到花朵上的一只浑身洒满夏日阳光的蝴蝶扇动翅膀那样。

第七天,两个人在公园见面了,杰玛昨天亲口回绝了克吕贝尔,来诺雷太太觉得萨宁是个滑头,预言他会欺骗杰玛。萨宁也很高兴,在法兰克福找到了自己的终身幸福。唉,多么讽刺啊,终身幸福。两个人在回家的路上还碰到了克吕贝尔,冤家路窄。

杰玛把石榴石十字架给了萨宁。成为未婚夫后,就要考虑现实问题,钱哪里来。萨宁决定卖掉自己的庄园,怎么办呢?

第八天,他遇到了老同学波洛佐夫,他老婆很有钱,于是萨宁决定把庄园卖给她老婆。当天下午,他到了威斯巴登。

后面的情节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萨宁此后再也没有和杰玛见到一面。他被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诱惑了,我不理解他为什么会被诱惑。从一开始的抗拒,到中间的妥协,到最后的堕落。我不能理解,我真的不能理解。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很恶心、很想痛骂萨宁,为何放着双向奔赴的未婚妻不管,反而成为一个征服自己的人的奴隶。

第九天,他们手挽着手散步,去剧院看戏。

意志薄弱的人,自己和自己谈话的时候总是愿意使用果断的字眼。

第十天,他们去郊外赛马,萨宁彻底沦陷。之后,萨宁不愿意回忆成为奴才的过去,结束了。

他最终找到了杰玛的联系方式,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宽宥。杰玛宽宥了他,因为他阻止了她和克吕贝尔的婚姻,让她遇到了现在真正好的丈夫。最后,他把石榴石十字架寄了过去,自己也到杰玛现居的地方——美国纽约去。

七天爱上一个人,三天被另外一个人征服。

我的想法

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极度反差的,前半部分非常甜蜜惬意,就像是两个初恋情人在不熟悉中渐渐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后半部分则是猛烈湍急如潮水一般,把先前平和的日常冲刷得粉碎。

相比之下我确实更喜欢前半部分的故事,后半部分有些太过激烈了。不是说我不能接受 BE,而是这个 BE 处理的非常突兀、难以理解。让我想到我之前玩 DDLC 的时候,游戏莫名其妙就让 Natsuki 断了脖子,毫无征兆。你说 Sayori 变成晴天娃娃,是因为她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再加上被 Monika 调整了抑郁指数。

但 Natsuki 呢?你说是调整了她爸不让她好好吃饭的程度?怪异,难以理解。所以整本书来说,我觉得前 80% 很不错,但是最后一部分有点像红学中讲的高鹗续的后 40 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哈哈可能有人就喜欢这种悲剧吧,突兀的悲剧。

萨宁这个人呢?你说他有担当吧,确实在关键时刻救了埃米利的命,也回击了军官对杰玛的侮辱,比克吕贝尔好多了。但他却在变卖庄园的过程中失了心,诡异。我找不出别的形容词。如果让我写,可能会有一个 Good Ending,但这就是春潮吧,无法解释。当达到高潮的时候,再往后就是下坡路了。

快活的岁月,
幸福的时光,
匆匆逝去了,
像春潮一样!

看了看一些文献,1843 年,他(屠格涅夫)又一见钟情地爱上法国著名演员波丽娜・维阿尔多夫人,切欲爱不能,欲罢不休。为此,他长期屈居人下,终身不娶。难怪他说这本书讲的是自己的故事。

他笔下很多都是“多余人”,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过这个概念,贾宝玉就是其一。是啊,动荡年代下的贵族后生,不愿意附和上流社会,也走不进人民群众里。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多卖弄了,把参考文献放到最后吧。

参考

[1] 张晓宸.时代的孤独者[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朱宪生.爱如潮水——论屠格涅夫的“大型中篇”《春潮》[J].外国文学研究,2012,34(02):80-84.DOI:10.19915/j.cnki.fls.201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