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高三某次考试失利后,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活着是为了什么。这几年来,看了不少文学作品,尤其是日本文学,诸如《星空列车与白的旅行》《文学少女》等等。

话说回来,人们总是说,人生的几个关键抉择,总是在不经意间。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想在进行升学和工作这一关键抉择之前好好想想,到底路该怎么走。一点拙见,欢迎探讨。

满绩大神与小研究生们

现在的计算机真是越来越卷。刚刚毕业的 21 级,综合成绩折算回绩点,5.13 才能保研。网络上和身边总能见到一些满绩大神,他们在学期末和毕业时晒出自己的绩点,像个暴露狂。也能理解,追求名声是人的本性,我也有之。

那些满绩大神多半选择读研作为自己的出路,非常适合,不然那么高的绩点不就浪费了。当下研究生的推免标准极其看重绩点,不管是夏令营入营还是获得推免名额。在保研圈子中流传着 rank 1 无限可能这句调侃的话。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同济 rank 1,可以去到全国最顶尖的高校了。

光有绩点还不够,因为保研面试时,科研经历也很重要,虽然重要性稍逊于绩点。现在进实验室也是越早越好。刚入学的新生已经决定要给老师打下手了。

这其中有做的好的,比如 21 级某个发了 8 篇 CCF-A 的大哥,已经满足了同济副教授的入职标准,超出了我的认知。现在去新国立跟某个 h-index 爆表的 AI 大神读研,我觉得很适合。

也有很挣扎的,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导师水平其实很一般,但是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成就感。有点把自身价值寄托在科研上的感觉。做不下去科研,报复性旅游;旅游时又放不下科研,过的十分拧巴。

还有我的一个朋友,跟着博士大师兄打下手,写写数据处理的 dirty work。出去聚餐时,组里最大的博士生问他,为什么来组里科研?我们组里学不到科研。笑。

反正现在整个系里,甚至整个学校推崇的就是,卷绩点、卷竞赛、卷科研,读研深造,形成了读研的趋势。

读研的趋势

从我上一节的描述,你或许想,嗯,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好啦。在本科生涯的日程表中,抓紧一切时间卷竞赛、卷科研、卷绩点。数学建模、蓝桥杯、数学竞赛要参加吧?课题组要早点进吧,争取有自己的文章吧?绩点要高吧?一个良就很难受啊!我之前也是这样想的,匆匆忙忙做实验、复习考试。

从个人的心理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路径依赖。就好像高中一定要为了一个好成绩,考一所好大学一样。进了大学,卷绩点就成为了一个不用思考自己的未来,但也能和同学们竞争,一决高下的路线。嗯,熟悉的高中感觉,舒服的舒适圈。能进同济的在高中成绩都不差,这套路线得心应手。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也在宣传保研这种事情。不只是同济,全国各个高校总是宣传什么全寝保研、全班保研等等。本科招生时,面向就业的班型越来越少,要么是大类养蛊,要么是本硕博贯通培养。公务员、事业单位往往也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这种趋之若鹜的行情,真的好吗?趋势是宏观战略,不是量身定做的培养方案。读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是把读研当作最终目标,会很痛苦,因为研究生毕业并不是人生的终点。毕业后,你该怎么办?别被趋势裹挟,歇歇脚,想想读研的目的是什么呢?

读研的目的

读研的目的无非两种:走入学术界、走入工业界。漏了一种,公务员。考公、选调什么的本文不探讨,不是我的目标。

学术界

走入学术界,一个硕士学位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读博。这样看来,似乎 5 年的直博比 6.5 年的硕士 + 博士更为划算。不过,要是发现自己不适合科研、不适合当前方向,或者是导师不是人,那读博的这几年会过的十分痛苦。

就算毕业了,有极大可能无法留校。从同济这个水平的学校毕业的博士,可能只能去一些普通高校。那里的科研条件肯定没有 985 高校充足,如果钱给的足够,放弃学术追求,躺平是没问题了。

就算进了高校,还要面临非升即走的问题。给你 6 年时间,3 年中期考核一下,你的成果够不够硬?大学在本科培养中通过大类养蛊,在招聘大学教师时也是养蛊。据说有的学术缅北高校不论候选人的成果怎样,就算都很出色,也得淘汰几个;还有的甚至在淘汰后要求返还安家费,人财两空。

就这样压榨老师,还指望老师注重本科教学?老教师是老体系,没有科研压力,但教学和现代技术脱节;新教师文章和研究生都忙不过来,哪里还顾及本科生?

你说,不留校,去企业继续科研。企业科研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总有赶不完的 ddl,而且会做许多 dirty work。想象一下博士生活就是未来的生活。没了非升即走的压力,等着你的是绩效考核。

就算是科研圣体,在学术界打拼也没那么简单。有个研究生学长和我说,我很适合科研。嗯,我觉得我可能没那么适合科研,因为只冥思苦想在学术界混不下去。学术界不是单纯的做研究、发文章,要拜山头、申帽子的。我觉得有位导师把研究生的工作分为科研线和学术线十分明智,前者是做实验发文章,后者是写本子申帽子。

最近不少学校的青椒早逝,有的说是科研压力,有的说是个人情感问题。总之,在学术界这个看帽子的世界里,要想做纯粹的科研,需要内心自洽。

工业界

读博基本上就是冲着科研去了,如果不去高校,或者不去工业界搞科研,那是一个十分不划算的选择。读硕进高校几乎不可能,如果不去企业界的算法岗,似乎读研没什么价值了。就工业界而言,读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口的科研经历。

比如你是 CV 方向的研究生,那企业的图像算法岗你就更有优势;如果你是 NLP 方向的,大语言模型的岗位就很适合;要是做网络或者高性能计算的,也是同理。反之,要是你的方向和企业的岗位不对口,甚至这方向只是学术圈的自嗨,企业界没有对应的岗位,那么,你就几乎没有优势了。Java 启动?那研究生三年的性价比太低了。

一次开完组会,看到智信馆公告栏张贴的米哈游校招海报。一位研究生学长跟我说,要是毕业能找到这儿的工作,别读研。

总而言之,对算法岗来说,匹配度更重要。否则,本科的学历 + 技术也不是找不到工作。Match 很重要。

学历 VS 工作经验

读硕花 3 年,读博花 5 年。和那些本科就工作的学生来说,更高学历的代价是工作经验的缺乏。到底读研值不值呢?

和上文的思想一样,对于某些岗位,研究生就是门槛,不读研不行。这类岗位的代表就是算法岗。而对于开发岗,前后端、运维、C++、网工等等,研究生的学历不是门槛,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工作经验。

总有人对比,看看同一年毕业的人中,本科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研究生找到什么样的。不能这样比的,应该看同一年本科毕业的学生中,3 年后,5 年后,积累了这么多年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以及刚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的学生能找到的工作。

我的看法

前面分析了一通,我觉得已经很清晰了。

进入课题组半年,我感觉做研究(做 dirty work)并没有给我带来许多成就感,且复杂的数学公式让我头昏。此外,研究生的目标是学术研究,如果最终目标是就业,那研究生活是一种缓冲、防御技术,甚至可能会导致在就业技能上的退步。

最后,很无奈的地方是,同济并没有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现在同济的战略是 all in AI。也有人说同济并不是刻意选择 AI 方向,而是因为合并前上铁大 system 等方向的老师能力一般。

搜遍了电院和计院的官网,偏网络的且仍在学术界活跃的老师只有车联网、5G,再远一些的是网络安全、算力网络,总之,还是在往 AI 上靠。协议设计、拥塞控制、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RDMA、低时延网络、AI infra 等方向是不存在的。

我的目标是把网络工程师作为未来的职业,有可能是偏运维,敲敲命令;有可能是偏协议,写点 C++。暂时未定。不过,这个岗位不会卡研究生。那么短期规划是,在本科生涯的剩余两年中精进技术、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读研并不是性价比很高的一种选择,考研更不可能考虑。

现在总有人劝退计算机、劝退网工、劝退很多东西,那请问,应该选择什么?是机械,电气,还是体制内?我觉得还是要遵循自己内心的热爱,如果自己的兴趣能够糊口,是自己的优势生态位,选择它作为工作很好啦!市场与社会的情绪终究是耳旁风,follow your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