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好久没用键盘打字了啊,想来有些生疏。这学期比上学期忙,在应付 OOP 之余还要学习艰难的组合数学。这是两个硬骨头,至于那些小碎骨:数据结构(AI 调教教程)、数字逻辑、概率论,懒得提及它们了。连日记都不得不暂时搁笔,改用微信语音,以期寒假有时间把语音转换为文字。虽然说好久没有通过打字的方式来写日记了,但是微信语音的方式也不错——效率更高。晚上十点半图书馆闭馆,从图书馆走回宿舍的这一段路,和自己发发语音,回想一下今天干了什么,也是一个更加自然的过程,只需要说就可以了,不必在意打字是否错误。不过打字也有打字的好,算是另外一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吧——所以我来了。

上面是一些吐槽,写了写这学期匆忙的状态。下面来写一下我为啥要写这篇文章。

最近为情所困啊!好多话、好多情感想要表达出来。和自己说不过瘾,和朋友说吧,好像朋友一是不愿意听,毕竟人家的情感问题也没得到解决;二是人家的状态好像也不是特别好,我就别给他负能量了。唉,没有办法,所以只好和自己说啦,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只不过不是以和自己对话的形式,而是写成文章发出来,这样在心理上仿佛好像能被别人读到一样。

看到这本书

看到这本书,还得说起另一本书的故事。应该是某天知道自己陷入恋爱的情绪了,所以在图书馆一楼的新书架看看有什么新书,看到一本陈果的《好的爱情》,很好奇,我也想知道,到底好的爱情是什么样的。那本书暂且不谈,从那本书开始,我就开始走上探索情感的这条道路。于是就来到了图书馆四楼。

四楼的 C913 索书号区域存放的都是和爱情、两性关系有关的图书,我自打高中了解到贾宝玉这个人物后,就觉得自己和他很像。虽然没他有才华吧,科举取得了好成绩有舍弃的勇气,但是我对于女孩子的情感,可以说是个暖男吧,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自然也就想看看这些书里,有哪些比较对我胃口。看到这本介绍恋爱人格的书,眼前一亮。想起来《樱花庄的宠物女孩》中,真白遇到空太,问: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呢?(我现在还是觉得这段镜头和远子姐遇到心叶的那段很像,甚至有点合二为一。其实我觉得鸭志田一创作《樱花庄》,多少受到了野村美月的影响,虽然故事的内容不太像,但背后的神韵简直如出一辙。不过确实都是不错的作品)我也想知道,我的恋爱人格到底是什么呢?

书的内容

这本书讲了以下这几种人格:

  • 自恋型
  • 表演型
  • 偏执型
  • 强迫型
  • 回避型
  • 依赖型
  • 边缘型
  • 抑郁型
  • 反社会型

我对前四种不是很感兴趣,一个是不喜欢这一类人,也不愿意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二一个是,我也和这种人格一点关系都没有。因此,没动力,也没必要看这几篇内容。不过我还是扫了一眼,毕竟看书嘛,按顺序来应该比较不错。但话说回来了,我生活当中确实遇到过这四种人,也不自觉地想给这些人贴一贴标签,当然不是那种很绝对的啦!因为就像这本书说的,每个人都处在这些人格以外的灰色区域。这些人格就像是 identifier,我们并不是其中的特征元,只是落在这些特征元以外的部分罢了。但从这些特征的角度来看,确实,有的人就是按这样的特征来活的呢。就像我高中音乐老师在讲到戏曲的时候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谱:

你在生活中处在哪个行当呢?

有很多人啊,不经意间,真的是按照不知道是谁写下的剧本活着呢。

先说说反社会人格

我对后几种比较感兴趣,当然对最后一个没啥兴趣。要说,怎样判断和自己交往的人是不是一个反社会人格呢?To be honest,我首先没有交往的经验,这话说在前头。不过呢,通过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看出来吧,反社会人格经常 PUA 对方,“你不是爱我吗?爱我就要听我的”,“你得听我的”等等等等。这些话问题不是很大,我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要看这句话是谁说的,说给谁。

这句话肯定有问题的,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恋爱和婚姻生活中需要磨合,不可能总是有一方腆着脸对对方言听计从,那不是恋爱,那是舔狗。虽然我也有点舔就是了,不过所谓的“舔”,可能是尊重和示好吧。

所以修正一下这句话,就是,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意见。但就算这句话现在这样说,它也不能算完全正确,因为要看说话的对象。就像汉语的敬词和谦辞一样,敬词是尊敬对方的,谦辞是自谦的。不能说,我给你斧正了文章;更不能说人家的夫人是贱内。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意见,这句话应该是给自己提的要求,而不是给对方提出的苛求。所以很简单,如果对方给自己提过分的要求,只要自己心里有一点怀疑,离开,是正确的。反正,就从我纯爱的角度来看,我是不会给对方提出这些要求的,我也希望,或者觉得,如果一个人真心爱对方,也不会这样和对方说话。

在我见过的那些人中,J 同学 (♂)可以说是最像反社会人格的人吧?大骂年级主任“你他妈谁啊?!”,在 B 站上抨击教育制度、学校规章,我行我素,俨然一个愤青。最后去到中科大轻音部,追求自己的二次元梦,好像过得还挺自在。高中时候找了一个感觉和他差不多的女朋友(初中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就不清不楚),俩人毕业之后的举动也一样,J 同学直接把我删了;他对象说另起一个微信号,让有需要的人加她。幸好把我删了,我也不想和这样的人有什么交集。高三英语课那天的聊天,是一个筛选吗?筛选之后,他失望了吧?我那时虽然有些 cynical,但不至于像他这样呢。

我估计是抑郁型人格吧

书中说到,

抑郁分为内摄型抑郁和依赖型抑郁。

前者主要是自我攻击,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配。我从高三开始,到大一上学期,基本都是前者。高考考的分数,和清北无缘,给自己编织的美梦破碎了,奇迹没有发生(现在想想,幸好没有发生,那时候懂些什么?!)。想要离开这个世界、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父母的情感萦绕在我的心中。毕业的同学会没有去(不过就算我考好了,我也不一定会去),化学一科考的极差,都不敢和化学老师说自己的去向。有点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感觉吧?那时候真的是,太傲了,何必呢?追着前面成绩好的人紧追不舍,就不能合作吗?就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吗?非得搞得你死我活,“别踩我”,当时班里的氛围就是这样的吧。一个年轻好胜的班主任,每次月考结束都把大家的成绩贴出来,太极端了。在北京这样一个相对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在一六六这样一所本来就不卷的学校,搞成这个样子,无语。

现在我应该算是依赖型抑郁吧,不知道怎么样,哪天好像就突然开窍了,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了,所以也就不在乎和别人的比较了。这东西,别人教我,我学不会,就得靠自己悟吧?我是悟出来了。高三的时候要是能有这份心境,那是更可贵的啊。其实现在想想,去哪里不都一样吗?当时的成绩,能去个不错的 985,其实 211 不也行吗?(一个声音说:等毕业了就知道了)。但我这成绩,一个 985 是可以混上的,当时压力这么大,朝着清北努力,这是最大的一个错误吧。佛系一点咯!

依赖型抑郁,看重别人的关注,也愿意主动去寻求关注。确实是这样。和另外一位内摄型抑郁的朋友交流,他是不会,而且肯定不会主动去要别人微信的。不过我却已经要了两次,一次比一次熟练(也挺可悲的吧)。我确实看重别人的关注,但是我也不会像在课程群里跳脚的某些人一样,当众人注视下的小丑。我看中我在意的人的关注吧,不过往往好像并不是双向奔赴,所以就很痛苦。

所以说呢,虽然我有点抑郁型的特征,但是,好像和书中描述的又不太一样。可能我之前是这样吧,所以在我身上还能看到抑郁型的影子。想起来去年同期我日记里的几句话:

今天突然有些感伤,在南楼和自己聊了会天,鬼使神差吧,主要是再次回顾了自己不谈恋爱的三个原因:
1.看得上的自己不配,看不上的不愿屈尊;
2.害怕自己始乱终弃。为了让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幸福,让自己上场不一定是最佳方案;
3.父母的婚姻给我做了榜样,再甜的校园恋爱,步入结婚之后,逃不过柴米油盐,我最烦的就是争吵,亚达哟;
4.现在又补充一条,自己没有共情的能力,比较冷血;
5.找不到有共同爱好的,或者说,我没什么爱好。

那时候的我应该可以说“全中”吧?就特征的描述而言。“利他主义”、“两人迟早是要分手的”、“自我否定”。不过我走出来了。进化成更好的人,这句话可以成为以上这几点的答案。未来可能会有冲突争吵、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我们一起前进吧,一起进化成更好的人吧。

有时候,是不是寻找自己的爱好,也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呢?我当时居然说自己没什么爱好?现在想想,跑步、读书、捕捉生活中的小乐趣,这兴许是我兴趣所在。提升自己之后,有些想法,有些思绪,就会改变了呢。

在这我还是很想谢谢《文少》这本书,谢谢远子姐。换个角度想,就可以发现把一个似乎怎样也无法解释通的悲剧结局转变为一个 Happy Ending 的思路方法。

我还真的挺纯爱的

依赖型人格,这也算是对我的一个写照,但我又没有那么极端。有时候,和喜欢的人待在一起,就很高兴。和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在图书馆的相同楼层自习,和她选了一样的课程,在一间教室听课,眼神不自觉地就会往人家身上瞟,内心也在窃笑。幸亏有边界感的存在吧,才让我不至于侵入到人家的生活当中。有时候很好奇,恋爱到底怎样开始呢?好像真的是万事开头难,友情是一样,大学生活也是一样,迷迷糊糊就开始了。开始了好像就停不下来了。不过要是对方不愿意开始,我也不会打扰对方的了。

永远无法摘星星的人?

回避型人格者是一群“永远无法”摘星星的人。当这类人遥望星星时,他们会满心欢喜地对着星星许愿,希望自己能获得爱情;但当他们真正靠近星星时,他们觉得星星时一块巨大的陨石,随时可能将自己砸得四分五裂。

我觉得对于回避型人格的描述,也很适合我呢。我会去主动寻求关系,但是,如果对方对我没有提供及时的积极回应,我就
会想,肯定是我耽误了对方的时间,肯定是对方看不上我,我不值得对方去爱。

回避型人格者的主动接近是非常珍贵且脆弱的。

我奉行的就是事不过三原则,现在可能是事不过二了。具体讲,就是,如果我主动了两次,但却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我就会放弃。说 abort 可能不太准确,而是进入一种等待连接的状态——如果对方主动了,我会很高兴,因为知道我们在双向奔赴;然而更多的情况是,当我 abort connection 之后,对方好像也完全不存在了,放弃了联系。说到底就是不喜欢我呗!我能有这种心态倒也正常:

一段主动的经历

上学期喜欢了一位 C 同学,人家很优秀,在汇文楼自习,碰到过几次;后来注意到她和我一节电路理论课,有时候也会来旁听 23057 老师的高程课(谁知道我后来喜欢的 Y 同学也在这课上呢?)。心里暗自注意了她,并在一个周五近纲课上被某个女生很奇怪的搭讪之后鼓起勇气要了人家的微信,过程是这样的:

……看到她到了三楼楼梯口对着的教室,找了个地方坐着了。我还在想,要不要坐到她旁边呢?想想还是算了,去老地方。现在想想,这个决定挺正确,人家毕竟和你不熟。马上 13 点 15 了,在那个门口徘徊,看着那个妹子。先回去签到吧,然后接着徘徊。您还真别说,老天爷可能是眷顾我吧,正好那个妹子要出来,我就打断了她,然后说了些寒暄的话,最后把微信要到了。我现在回忆起那段话,大概是这样的:

夏凌:同学(迟疑了两秒,然后又叫了一声),我经常看到你在汇文楼自习…
C 同学:什么?没听清。
夏凌:(又说了一遍)
C 同学:是啊,我是经常在汇文楼,怎么了?
夏凌:就是说,看到你学的很认真,挺鼓舞我的吧,我就想,能不能加个微信?
C 同学:好啊,没问题。
夏凌:你扫我吧。

大概就是这样,然后她急急忙忙下楼了。不知道这算是一个什么印象呢?过了一会,好友申请来了,我如释重负……

我觉得我这段搭讪比早上近纲课的要自然多了,嗐,比烂呗:

第一个课间的时候,我旁边那个女孩问我怎么给笔记本加标签,就是 OneNote 的侧边标签,我说我是 Windows,不是苹果。她表示很惊讶。后来又随便聊了聊什么陶喆啊、表情包之类的,尬聊吧。果然恋爱只会让人变愚蠢,咱这是桃花运来了?但是长得不对我的胃口,但凡长得再好看点,我可能就回应什么了,不过啊,我还是要去嘉定的啊,还是找济勤的更好一些吧?

其实我也是看脸的,所以如果对方通过看脸把我筛选掉,我也不说什么了。不过那段经历也是很有趣吧,先是随便聊聊,后来问了问人家的分流情况(去了计科,而且现在拿了国奖,我真有眼光),再后来上汇编的时候,可能是对方觉得我侵入人家生活太多了吧,给我回复了一个 [敷衍] 的表情,到这我才意识到,自己非常有可能越界了,所以我之后就再没联系过她,对方果然没有再联系过我,而且幸好这学期没有一节课和她一样。当时的小心思还是很有意思的。

敷衍

……最后下课的时候,发现那个妹子居然坐在第一排,我都没注意。收拾书包赶紧走了,发现如果抛弃掉那种情情爱爱的、让人迟滞的情感,生活麻利了很多。不过最后还是很贱地装作在门口逗鱼,最后刷存在感一样地从那个妹子边上路过,真的有点像 Q 同学那会的感觉了。在体育课前扫描她的踪影,蹲点信息课,和她聊天。也多亏是初中小孩,啥都不懂;也多亏 Q 同学开朗,没想那么多。我觉得突然有人和我搭话,我是很警觉的。唉,没有那种“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的感觉,这是三次元,哪有那种事情呢?我出生的时候嘴里边又没有叼着一块儿玉。虽然我是叫夏凌。这样看来,人家九成九是对我没意思吧。。唉。其实就有一种什么感觉呢,觉得,如果没有表白的话,错过这个妹子是我一生的遗憾。就有点,啊,如果不和这个妹子共度余生的话,我压根就不敢有和其他妹子谈恋爱的情感,因为我心里有那个她。但我还是相信,这种情感多半会随着时间消逝掉吧,很残酷。像小学的 Z 同学,初中的 Q 同学,曾让我心动的姑娘,如今已悄然无踪影。无踪影,那又如何呢?现在也没觉得怎么样,只不过,现在很痛苦吧!如果未来你看到这段文字,我确实是很纠结。这不是上学期那种考试不通过,想死的那种悲恸,而是想要表白,想要珍惜,但是发现自己没有那个能力,没有能力啊,但是又想要追求。是这种纠缠的情感吧。很纠结,很纠结,不过还是 Letting Go 吧,总会过去的。那个妹子今天梳了个小马尾?不应该是马尾,反正就是一个小揪,挺可爱的,让我想到了 G 同学

真的可以过去呢,当时那么热烈的情感。在环境学院唱着《东京不太热》发泄情感,“去年夏天后就没聊过天”,真的是呢,真的是呢。不过我觉得我的最低理想已经达到了,就是,不想错过这样一个人吧。因为原来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我觉得能记住她的名字就够了。这段感情结束的本质原因,我觉得是因为两个人没有共同话题吧。人家是艺术家,整天看表演,甚至自己也参加表演,我和她,注定不是一个路子的人呢。看不上我,我认了。不过我现在也看不上她了,虽然人家确实很可爱就是了。唉。

自打这段主动失败了之后,我觉得我应该再也不会主动了。谁知道这学期又发现了自己在意的人呢?

另一段主动的经历

一开始是在课上发现了这位 Y 同学,尤其是在计科导的课上,她坐在靠教室右侧的第二排。后来我发现,她毛概、数字逻辑、OOP 也都坐在另一侧的前排(为啥是和我的另一侧呢,想多了吧?)。很用功啊!而且长得也很可爱。和 C 同学 的风格不一样,C 同学 是有点像动漫人物的那种可爱,Y 同学 是有种知性美吧?给我的感觉就像远子姐,这两种特征的人,我都能接受,而且更看重心灵上的成熟,有趣的灵魂。

有一次课,趁着计科导点名,暗暗记住了对方的姓名,我觉得这就够了。11 周的计科导展示和毛概展示给我展亢奋了,心里酥麻麻的,在距离 21:00 前的十几分钟前犹豫了一下,到底要不要加人家的微信呢?在自己心里面问了问自己,如果和她过一辈子,我会不会后悔。最后还是发送了好友申请,心里很忐忑,人家同意了,啥话没说,我就发了个表情包问候,和上一段一样的开始。

有一天图书馆二楼人非常多,我就去三楼自习。打水还是收拾东西的时候,瞟到了 Y 同学,很开心!因为自从在汇文楼见过 C 同学 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人家了,毕竟沪姐周末要回家。就这样,6 层 => 8 层 => 2 层,现在我开始在三楼自习。一个是因为她在,一个是因为三楼确实人不多。

好像是哪个周五,趁着中午不打扰对方,闲聊了几句。Y 同学回复比较慢,她说是打字慢,我毛概课留意了一下,好像人家打字确实不是很快。就这样,我说一句,她回一句,聊了一个小时。虽然时间很长,但是信息密度不高,大概有 60% 的时间都是我在等待吧。最后人家以下午有事来收尾了,什么事呢?我怎么好问?不过看来人家确实每周五下午都有事就是了。今天也是周五呢。

因为人家周末很早就到图书馆,所以想趁着周末和她线下聊聊天,因此我开始早起,期待能在一层的人不是特别多的时候和她聊几句。但是她整个周末都不在图书馆。周日的中午,我又急了,担心人家去哪了。幸好是出去玩了。为啥我这么急呢,是因为下周二是人家生日啊!反正最后祝福了几句,尬聊了几句,感觉对方不是很愿意理我。当我发出 [再见] 的这个表情时,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后给她发信息了吧。好像是预见到了什么,我总感觉,这段感情如果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越界下去,消耗对方的精力,可能会给双方带来伤害,弄出个大家都不高兴的结局呢。

我是不敢想有喜欢的人也喜欢我这样双向奔赴的事情啦,虽然有时候梦里也会想,如果这样的话,生活该多么美好?

自此之后,我也不再在三楼自习了,我的所谓刷存在感的行为,有没有考虑到对对方的干扰呢?我在四楼确实能看到她,不过,我估计是不会再怎么看了。我终于舍得为你放开手,就这样结束吧,这段感情。

未来

我也在想,我以后还会再恋爱吗?我心死了吗?不知道,如果 Y 同学 也愿意和我走下去的话,我也会愿意和她走下去的吧。但从美梦中醒来,转念一想,和她的寥寥数语聊天,有种感觉是,明明有很多种可以让聊天继续下去的方式,她没有选最不能继续下去的,但也足以让聊天中止了。真的是一种礼貌地拒绝吧?我希望处在恋爱气氛中的我能读懂对方的这份善意呢。

写了这么多,不吐不快,现在是把肚子里的苦水都倒出来了啊。其实很想和某个人分享这些感情的,但是,一个是大家都忙;一个是,这毕竟是负能量的东西。说给谁呢?在现在的社会里,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嘉图现在有 1250 人,还 24 小时开放了。这个社会真的越来越不顾一切地向前狂奔了呢。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回避啊回避,抑郁啊抑郁,井上心叶!何尝不是我呢?远子姐真的太好了!!!

衍生作品

  • 自恋型人格 ——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自恋型人格伤害的人
  • 强迫型人格 —— 《天使爱美丽》,强迫型人格培养下,成长出来的小天使
  • 回避型人格 —— 《阿飞正传》,虽然说有一些虎子的鬼畜作品调侃了这段情节,不过有机会开始看一看吧
  • 回避型人格 —— 《海上钢琴师》,虽然在星期音乐会上听老师从爵士乐的角度分析过这部作品,没想到还能从心理学上剖析
  • 抑郁型人格 —— 《丈夫得了抑郁症》,妻子和丈夫一同前行

2024 年 11 月 29 日 15: 44
写于嘉图四楼,温暖的阳光下